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县委部门 县委大事记
重要文件 干部任免
陇东报数字版 正宁新闻
 
县委办 纪委
组织部 宣传部
统战部 政法委
农村部 编办
老干局 机关工委
档案局 党史办
党校 团委
妇联 工会
文联 科协
 
理论调研  
对正宁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2013-10-25 10:38:22 作者:李群策 来源:正宁县委办 浏览次数:0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助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

——对正宁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现代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深刻变化,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正宁实现“两个率先”(2016年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准确把握正宁农业发展现状,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一项必须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

发展现状

    近年来,正宁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富民为目标,依托优越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狠抓基础建设、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7.42亿元,占GDP总量的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4元,连续3年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以项目为支撑,着力加强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万千瓦,基本实现了梯田化整乡达标,流域治理率达到47.03%,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7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万亩,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根据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果、烟、畜、菜、药等特色产业,至目前,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0.82万亩,栽植烤烟3.9万亩,畜禽存栏量达85万头(只),瓜菜面积达到8.7万亩,中药材面积达5.18万亩,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逐步向农林畜协调发展转变,实现了产业的有效转移,特色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左右。

    三是产销领域不断拓宽。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1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84个,年销售各类农产品20.5万吨,合作组织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566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2%,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合作组织为纽带、产业大户为辐射,贸工农相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四是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注重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与11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着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建设。近三年来,全县共引进推广地膜粮食、设施农业、烤烟优质栽培、果园规范管理等新技术30多项,试验、示范、推广实用技术169项,农业新技术覆盖面达到95%,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制约因素

    虽然正宁农业基础相对较好,但总体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投入机制不健全。中央连续7年出台一号文件,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发展,但就正宁而言,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县级财政可用于“三农”的投入十分有限,银行、保险、涉农企业等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对政策性投资的依赖程度增大,自身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不足,农业投入整体水平偏低。

  二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部分水利设施淤积老化严重,涝不能排、旱不能灌,农业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全县部分通组道路没有硬化,一些田间道路达不到机耕路标准,给群众生产生活和农业机械化耕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三是信息服务相对滞后。一方面受区位和交通条件制约,农民收集信息渠道不多,信息量少,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难以理解和有效的运用农业信息引导优化农业结构、销售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意识淡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应用能力,致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部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及“重生产、轻销售”的小农观念和做法,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不多,经济实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覆盖范围不广,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对策建议

  针对正宁农业发展现状,现阶段应以省、市、县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1乡3村”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创建为抓手,着力夯基础、优布局、强科技、促改革、建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努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一)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增收能力。围绕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整乡村、整流域综合治理,兴修梯田、改造中低产田,整理复垦土地,促进占补平衡。围绕发展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资源水利,加快嘉峪川引水枢纽及烟草基地灌溉、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能灌溉、永和塬农村饮水安全、四郎河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统筹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问题。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认真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旋耕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引导加入农机合作社,实施适度规模的机械作业,扩大机耕率、机播率,缓解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有效促进农机服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连片推进、规模发展,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大力实施设施瓜菜“百千万”示范工程,巩固提升“一川一园十点”等设施瓜菜基地规模效益,推广畜牧业“小区化”养殖模式,提升基础设施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功能。

  (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正宁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有利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一乡一品”或“数乡一品”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发展苹果、草畜、瓜菜、中药材、烤烟等主导产业。全面提升“两塬一区”苹果基地效益,打造优质绿色苹果生产区域板块;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和家庭养殖场,使养殖业成为群众致富的新路子;积极探索与县内外医药企业的合作,实现订单种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力争进入全省药材大县行列。二是发展生态农业。按照循环经济新模式,利用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粮、林药、林畜、林禽、林蜂等林下产业模式,将林下闲置土地高效利用。大力实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全膜玉米+秸秆青贮+设施养畜+沼气”、“设施养畜+瓜果种植+沼气”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三是发展观光农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休闲观光为重点、“农家乐”为基本支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小吃、观光游、休闲游和体验游,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三)加大农技推广,强化科技支撑。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快推广反季节栽培、保护性耕作等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率。一是壮大科技推广队伍。按照“分工负责、层级培训”的模式,整合各类培训项目,认真组织实施“143”农民技术到户工程,以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种植大户为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种植、养殖、加工能手,造就一批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技术总负责、明星示范户、农民技术员和科技明白人,最大程度地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二是创新科技推广方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媒体,把农民急需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及时准确地送到农户和企业手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为农民讲授科技知识,传递农业信息;坚持以实用为导向,加快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配方施肥、循环养殖等新技术,推广低能耗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清洁能源等资源节约型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形成规模、提高质量、树立品牌、扩大市场”的要求,扎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制定优质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商标意识,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改革经营体制,促进多元发展。在坚持现有农村经营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市场化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多元发展。一是培育种养大户。强化农业技术与政策宣传,提升普通农民的文化素质与经营理念;支持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开发与经营,尤其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成为专业种养大户,造就一批现代职业农民。二是发展家庭农场。鼓励有一定规模、符合规定的种植、养殖大户申领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成立家庭农场。同时积极引导农户以资金、劳动力、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要素入股家庭农场,与家庭农场经营主结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对农户的覆盖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试点,在试点地区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四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培育,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创建区域品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

  (五)创新经营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是激发生产经营活力、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向好发展的动力之源。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深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确保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遏制土地经营的“非粮化”、“非农化”倾向。二是创新农村“三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对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三是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多种形式、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
(编辑:刘崇龙)
网站首页 | 链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