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正宁县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如何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是正宁县美丽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按照正宁县创建工作要求,从2014年起至2020年底前要完成33个美丽乡村和70个整洁乡村的创建工作。其中,罗川、中巷2个村作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宋畔、移风等13个村作为“万村整洁”示范村,须在2014年底前完成创建考核验收工作;其余31个美丽乡村创建和59个整洁村庄创建,采取逐年分批考核验收。目前,创建工作在新农村试点的基础上有以下特点:
(一)规划体系趋于完善。按照塬面村、川区村、林缘村、城中村、城郊村“五种类型”,突出农宅建设、产业布局、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四个重点”,编制完成了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村庄布局、现代农业发展等总规、详规、子规规划六大类29个,推行县审批、乡监督、村实施的“三级规划执行”机制,形成了统领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二)增收产业富有特色。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县苹果、烤烟、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82万亩、2万亩和5万亩,建办规模养殖场36个,培育产业大户460户,建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0个、龙头企业35户,发展专业村43个,特色产业占比达到农业总产值的80%,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三)基础设施配备到位。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参与的原则,统筹推进水、电、路、气、房、信六项基础设施建设,农户集中居住率、农村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通行政村道路硬化率、农户通电率、安全饮水普及率、农村信息化程度均达到90%以上,沼气、太阳能入户率和卫生厕所入户率达到50%。建成新村示范村35个、旧村改造示范村28个,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中心村。
(四)乡村环境焕然一新。在村庄周围、村道沿线、县城、小城镇、“两纵三横”主干道沿线等重点区域,推进“四改三治一保”(改厕、改圈、改灶、改院、治弃、治污、治建、保古)工程,开展“三清四化”(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美化环境、硬化道路、亮化街道、净化院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落实“环保部门建设施、交通部门包路段、乡村干部包片区、农户包门前”的长效管护机制,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60%以上,50%以上的村庄实现了环境整洁。
(五)社会管理形成机制。推行“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383”农业农村工作机制;形成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机制创新成果10项和村庄建设规划执行落实等管理办法9个;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行“信访工作组”制度,矛盾调处率和村民对两委会班子的满意度有了很大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按照省市关于正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项目编制工作的要求,各试点村项目资金投入须达到900万元以上,但省市县三级财政奖补资金仅为300万元,且县上财力困难,很难足额配套到位;美丽乡村建设大多都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建设资金引入困难;正宁属省定贫困县,目前全县尚有贫困村42个,其中省定贫困村19个,贫困人口3.82万人,农村贫困面高达17.8%,加之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难以形成多渠道筹资的体制机制。
(二)建设规划“引领不力”。乡村规划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每个自然村的风土人情、乡村文化、地域特色研究挖掘不深入,规划设计未能很好征求群众意见,缺乏乡村固有特色,一些村庄的规划与村民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村民主体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在村庄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求大同、搞变通”的现象,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很难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干边看”的现象;规划的落实需要大量的土地配套,在用地指标日趋严控的背景下,用地规划很难落实到位。
(三)产业增收“势头不稳”。经过近年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宁县虽然已经基本形成果、烟、畜、菜、药等特色产业,但发展规模参差不齐,除苹果面积达到20.82万亩外,其他产业规模相对偏小,主导产业品种单一,如烤烟受国家烟草“双控”政策制约,烤烟产业严重萎缩,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1.9万亩,大幅压减到今年的2万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相对脆弱,部分水利设施淤积老化严重,涝不能排、旱不能灌,农业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四)环境整治“效果不好”。农村面广,缺乏专门的农村公共卫生保洁人员,加之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公德意识淡薄,长期存有自私保守的思想意识,公共卫生保洁难;由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环卫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修理,公共设施维护难;农村违章违规乱搭乱建现象制止难;村民虽然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制约了其长期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状况的意愿,生活习惯改变难。
三、对策与建议
(一)拓展融资渠道,集聚建设资金。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机制,采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整合各类政策资源。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整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整合支农、惠农、强农的相关政策,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努力尝试政策创新,力求在解决土地瓶颈、资金制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用地方面,可以通过置换宅基证、老庄还田等办法组织清拆农村空置、废弃的旧房屋等,腾出土地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创业增收、扶贫开发、危旧房改造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有效的投入协调机制,保证资金集中、高效使用,确保美丽乡村创建一个、成功一个;充分发挥双联扶贫攻坚作用,促使各联村单位积极参与联系村的建设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项目、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三是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市场原则,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农业企业参与罗川村等历史文化古村和以调令关为中心的休闲旅游观光生态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根据不同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别投入,对于必备的公共基础设施类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对于一般公共配套设施,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资助为辅;对于产业发展,坚持企业和农民自身投入为主,从而缓解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压力。
(二)注重村情实际,突出规划特色。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摆在首要位置,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可行性。一是凸显村落个性特色。美丽乡村建设要实行“一村一策一方案”的建设模式,结合各村实际,对村庄的资源进行深入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使自然风光与乡土风情有机融合。规划设计单位要充分听取所在乡镇、联村单位意见和文化、旅游、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使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二是突显自然生态优势。正宁生态良好,山青水秀,自然景观优美,全县境内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旅游产品等可发掘资源达40多个,其中红色革命遗址30多处。要始终坚持保护生态优先、原生态为主的原则,以开发正宁红色文化资源为抓手,在红色遗迹分布比较密集的宫河、五顷塬、湫头、三嘉、西坡5个乡镇打造红色旅游文化村,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三是满足群众迫切需求。坚持民意为重原则,规划工作做到长远结合,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出发进行规划和建设,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的制订各村美丽乡村创建计划。
(三)创新产业模式,拓宽致富路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山区生态环境优美、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果、畜、菜、药、烟等主导产业,全面提升“两塬一区”苹果基地效益,打造优质绿色苹果生产区域板块;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和家庭养殖场,使养殖业成为群众致富的新路子;积极探索与县内外医药企业的合作,实现中草药订单种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力争进入全省药材大县行列。二是发展生态农业。按照循环经济新模式,利用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粮、林药、林畜、林禽、林蜂等林下产业模式,将林下闲置土地高效利用。大力实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全膜玉米+秸秆青贮+设施养畜+沼气”、“设施养畜+瓜果种植+沼气”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三是发展观光农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休闲观光为重点、“农家乐”为基本支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小吃、观光游、休闲游和体验游,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四)统筹环境治理,提升村民素质。美丽乡村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村民素质的提高,坚持把村容村貌改善和村民素质的提高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味和质量。一是提升村民素质。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农民素质提升紧密相连,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的塑造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二是统筹治理环境。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必须要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增强村庄规划意识和保洁意识,组织引导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创建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坚持在保护特色中继承传统,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的思路,针对全县文化资源普查中列入名录的民俗文化资源,要采取措施,加大保护管理工作。特别是对罗川古城、赵氏石坊、香包刺绣和皮影等文化资源的特色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彰显。
(五)建全协调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以协调机制为纽带,以狠抓创建工作落实为根本,推动建设任务有效落实。一是强化协调联动机制。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力度,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强化部门合作,及时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有序推进;全面落实双联扶贫攻坚的结对帮扶制度和驻村工作队等制度,加强乡镇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二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奖惩办法,把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单位、主体单位(含镇街、村)和联村单位捆绑起来一并考核,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情况与各种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列入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责任倒逼机制,强力推进创建工作。三是全力以赴推进试点村建设。参照扶贫开发建设项目的做法,在立项、招投标、资金划拨、规费减免等方面构建绿色通道,减少环节、缩短时间,加快试点村项目审批和建设进度;调动和组织全县力量,抓好罗川、中巷两个村的“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和13个“万村整洁”示范村建设,通过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的示范带动,推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
(编辑:张海锋)
|